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时政微宣讲

时政微宣讲

首页 > 时政微宣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激情


    时间:2021-07-22

    青春朝气永在,百年亦是少年。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盛况让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深感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人无比振奋。大家坚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千千万万拼搏奋斗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必将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一百年来,真理的火炬,始终照亮一代代青年前行的方向。

    7月1日,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围坐在学校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收看庆祝大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更是进一步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动员令。”“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说,我们将努力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用历史滋养青年、启迪青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说:“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要让青年学生明白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让他们清楚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好地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千千万万青春的力量。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连日来游人如织。纪念馆讲解员、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雅丽用自己精心细化的不同版本讲解词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讲好党的故事,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是我的青春价值所在。”王雅丽说。

    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担当时代重任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2021届本科毕业生马凯心中久久回荡:“西迁精神的引领、老教授的家国情怀……都提醒我们交大青年应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善于担当作为。”

    如今,马凯即将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西藏支教。“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要胸怀信念,为西部教育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凯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I科主任胡克一直坚守战“疫”一线,每天进“红区”查房,守护每一位患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我将在工作中担负起医务工作者的重任,继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持续贡献力量。”胡克说。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增强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

    奇安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齐向东表示:“作为深耕网络安全领域的创业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主弦,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思考更多的,是要在自己从事的古基因组研究领域争取更大成绩。“在踏踏实实深入推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要结合现在的学科特点或一些新方向,做出更多的原创性突破成果。”付巧妹说。

    在拼搏奋斗中开创美好未来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少军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努力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结合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正确性。”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王少辉说,他将致力于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和帮助他们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

    历史交汇点上迎来新的出发,奋斗是永恒的旋律。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作为西藏年轻的一代,全国青联常委格勒巴桑坚定地说:“我们要在西藏快速发展的时代节奏中兼收并蓄,将年轻的力量融入西藏的发展脉搏中,传承雪域高原的‘老西藏精神’,在最好的时代,与西藏一同成长。”

    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学生王旭政决心发挥作为技能人才的优势:“新时代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我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耕软件开发专业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拼搏奋斗中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 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解读


    时间:2021-07-22

    “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

    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6日晚在北京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这是中国共产党迄今主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政党峰会。

    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探讨“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举世关注。

    把脉时代命题 锚定前进方向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罕见之大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加速向纵深演变。

    关键时刻、特殊关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明确指出政党的历史责任——

    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

    要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要担负起促进发展的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要担负起加强合作的责任,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

    要担负起完善治理的责任,不断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政党合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对引领当前世界发展走向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中国担当一以贯之。

    三年多前,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四个维度,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如果说三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层对话会上描绘了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图景的话,那么这次的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则为实现这幅图景擘画出路线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

    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

    “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辩证的思维背后,是大国大党领袖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和中国共产党人同世界各国政党携手并进的满满诚意。

    坚守为民初心 增进人类福祉

    “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不断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旨讲话的高频词,也是此次峰会的核心要义。

    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从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从抗日根据地的“八路池”“抗日井”到延安枣园里的“幸福渠”,从脱贫攻坚战场上拼搏奋斗到抗疫战场上舍生忘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也必然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党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发展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样一个平台。从蓝图变为现实,短短8年时间,“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机遇和红利。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相关民生项目,中国为非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和各经济体之间的融合。”南非非国大主席、总统拉马福萨在峰会上说。

    峰会上,多国政党领导人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帮助其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的由衷感谢。“和平与繁荣理应由全人类共同分享。”菲律宾民主人民力量党主席、总统杜特尔特说。

    着眼更大贡献 展现大党担当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如何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将履行大国大党责任,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将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作出新贡献。

    王文表示,这四点宣示,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将中国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与个别国家“本国优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中国道路的世界启迪——

    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斯里兰卡自由党主席、前总统西里塞纳的话,代表了许多国家政党的心声——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卓越的领导力,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期待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更多治党理政经验。”

    “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从人民大会堂传向国内外各个分会场、集体会场,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这是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从脱贫减贫到推动抗疫国际合作,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方案吸引世界各国政党的目光。

    “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战胜了疫情!面对危急情况,中国没有对那些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不管不顾,而是尽全力向所有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峰会上说。

    “我再次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阿根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予的合作与支持。中方向阿根廷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为阿根廷获得全球紧缺的抗疫关键物资提供了便利。”阿根廷正义党主席、总统费尔南德斯在峰会上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也充满希望。

    “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国共产党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担当,携手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习近平向这些“平凡英雄”颁授“党内最高荣誉”


    时间:2021-07-22

    29日上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称赞他们是各条战线党员中的杰出代表,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和您一同致敬这些平凡英雄。

    时代楷模光耀复兴征程,至高荣誉彰显卓越功勋。

    29日上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勋章的获得者,是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

    百年征程 英雄辈出

    29日上午的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巨幅红色背景板上,“七一勋章”图案熠熠生辉。隆重的仪式,满含寓意的庄重勋章,无不体现出对模范党员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褒奖。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七一勋章”的颁授,就是要弘扬模范党员身上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习近平对这四种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作出深刻阐释:

    ——坚定信念,就是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走好新征程,更需要我们从这些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特殊节点 特殊荣誉

    在建党百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颁授“七一勋章”这项特殊的荣誉,是对功勋模范党员的最高礼赞,更是对榜样精神的大力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向英模颁授勋章,总是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7年7月28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习近平向麦贤得、马伟明等“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向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颁授奖旗。

    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授予于敏等“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友谊勋章”,授予叶培建等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等国家荣誉称号。

    这次颁授的“七一勋章”,是为了隆重表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事业一辈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贡献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勋模范党员。

    这些至高荣誉的获得者,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是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灯塔。

    历史在特殊年份给人以启示,榜样也在特殊时刻给人以力量。

    见贤思齐 不懈奋斗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英雄出自哪里?习近平在讲话中作出回答:“‘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

    归根到底,他们都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这些英雄模范,是伟大与平凡辩证关系的最好体现。

    正如习近平所言,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每个人都能活成英雄的样子!


  •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特殊“财富观”


    时间:2021-06-13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这是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考察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生态是资源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一特殊的“财富观”对于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幕令人难忘——

    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孔庆菊代表拿出照片,请坐在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中,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则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了。”孔庆菊说。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在内蒙古代表团,周义哲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林业工人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林区得到休养生息的情况。2018年他所在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有了“生态是资源和财富”的“财富观”,才能够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着眼未来,“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而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调研,看山看水看生态都是一项重要安排——

    2月,在贵州乌江河畔,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3月,在福建,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调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了解福州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情况等,生态省的生态建设成为考察的重要内容。

    4月,在广西桂林,提出“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5月,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每月一次地方考察,每次必谈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个频次和力度,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落地的重视程度。

    只有秉持这样的“财富观”,才能自觉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整治生态破坏问题——抓落实、抓反馈

    此次赴青海考察,总书记再次了解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曾经,过度无序开发,给祁连山留下了深重创伤。

    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2017年7月,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上百人被问责。

    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效如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2019年8月,考察甘肃期间,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今年参加全国人代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向人大代表了解祁连山南麓腹地木里煤矿综合整治情况。

    对祁连山如此,对秦岭违建别墅、对汾河治理、对长江大保护亦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并且亲自赴实地验收检查,释放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松劲的强烈信号。一些地方切不要再存有侥幸心理和观望态度了。

    从“突出”到“首位”再到“保育”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习近平总书记说。

    一个“专门”,彰显出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总书记心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上一次到青海考察是2016年8月。当时,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在参加今年全国人代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

    从“突出”到“首位”,5年时间,一词之变,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一次,青海湖畔,总书记再一次叮嘱:“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保育”一词用得不同寻常——

    生态,就像我们的孩子,更是我们的未来。


  •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时间:2021-06-05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 习近平与少年儿童的故事


    时间:2021-06-05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带露的小花,绚丽芬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殷殷寄语,到外出考察时的点滴关怀,再到尺素传情的深切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少年儿童成长成才,深情期许,滋润心田。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操心牵挂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

    2020年4月21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目光一下就聚焦在孩子们的脸上。

    “现在这些孩子们的风貌,都是非常好的。而且眼镜不多啊,这个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

    “小眼镜”越来越多,牵动着总书记的心。“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一个隐忧。”

    这一“隐忧”,事关国家和民族能否有一个“清晰”的明天,不可任其发展。

    孩子的光明未来,离不开明亮的双眸——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指示清晰而坚定。

    “让孩子们跑起来。”朴素的话语,饱含了最真诚的愿望。

    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青少年冰球和花样滑冰队列滑训练。总书记拉着一位小冰球队员的手,俯下身,以冰球运动员特有的问候方式,同他“撞肩”互动。笑着说,小伙子块头要再长大一点。

    总书记还向小队员们讲起自己年少时在什刹海滑冰的往事,对当时家里给买的冰鞋记忆犹新。总书记说,你们现在条件太好了,不仅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还有这么好的锻炼条件,既增强体质,也培养勇敢合作精神。

    一次“撞肩”在小冰球队员心中播撒拼搏的种子,一双“冰鞋”让孩子们领悟到锻炼的可贵。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开始推广和普及起来,还要久久为功”……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生根结果,成为少年儿童健身运动普及发展的生动实践。

    色彩斑斓的童年,与勤恳的劳动相伴。

    几乎每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都会同少年儿童一起扶苗培土、拎桶浇水,不时语重心长地与他们谈心,叮嘱他们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勤劳是人的基本素质。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

    植物园农作物区,一畦畦番茄、芥蓝、芹菜等长势喜人,少年儿童正在从事整地、播种、移栽、松土、蔬菜采收等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去,陪孩子们劳动,蹲下身子同移栽人参果苗的两个孩子交谈,询问人参果主要产自哪里、生长期多长、适合什么样的水土,孩子们一一作了回答。

    总书记对孩子们说,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习爷爷的言传身教,是少年儿童成长岁月的最好启蒙。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打开心灵、放眼眺望,奔向更广阔的远方。

    为有困难的孩子们撑起希望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在位于芦山县体育馆的安置点,他见到了当时仅1岁半的骆俊成。总书记笑着摸摸骆俊成的脸,亲了亲他。温情的一幕,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每到灾区,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记挂着孩子有没有学上;在芦山地震灾区,给同学们带去儿童节礼物,并承诺“一定会把灾区学校建设得更坚固、更美丽”。

    温暖的话语,千金的诺言,为刚刚经历苦难的孩子们驱散心中的阴霾,撑起希望的蓝天。

    孤残儿童是最困难最脆弱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笑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2014年春节前夕,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习爷爷来了,正在排练迎春节目的孩子们纷纷围了上来。总书记蹲下身,疼爱地抱起一名小朋友。总书记动情地说,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在福利院,聋哑女孩王雅妮向习近平总书记弯了弯大拇指,用哑语表示“谢谢”。总书记笑容可掬地跟着学:“伸大拇指是‘好’,弯一弯是‘谢谢’。”

    真情的交流仿若清泉,滋润着孤残儿童的心田。

    如今,走出福利院的王雅妮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美容课老师。在她心目中,总书记7年前的殷殷叮嘱,给了她无穷力量。

    叮咛语重心长,情怀深厚绵长。

    时隔30多年,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北贾村小学的老校长王正安仍记得,从习近平同志手中接过捐款时,自己忍不住鼻子发酸。

    那是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赴厦门任职前,专程来到北贾村小学询问校舍改造工程进展。临走时,习近平同志递给王正安一叠钱,“明天,我就离开正定了,这点儿钱留下给孩子们买图书吧。”200元,相当于当时县处级干部3个月的工资。

    “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必扶智”……不论是为政一方还是统领全国,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家庭贫困儿童的学习生活放在心上。

    在四川大凉山腹地,关切地询问村民孩子上学情况;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提出“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在陕西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叮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如春风,似朝露,呵护稚嫩的树苗,直至聚木成林,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

    为未来事业接班人指路引向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根脉。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强调“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总书记列举孩子们熟悉的少年英雄的故事,希望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

    “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语重心长的话语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刚刚起步的人生愈发明晰了前进的方向。

    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少年儿童从小就要胸怀家国,立志寻梦。

    一封来自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小朋友的信,讲述了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读了好几遍。“写得很感人,能感觉到你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濠江中学的爱国主义传承有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当天,杜岚老校长毅然升起了五星红旗,招展的旗帜下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给孩子们回信之后,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如约来到学校看望小朋友们。

    面向英才学校的学生们,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岁看到老,我们培养爱国主义也从小开始。希望你们也经常到内地去走一走,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学好历史,学好中国的历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一分子,一定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爱吗”……把红色火种播撒在少年儿童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少年儿童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时,回想起自己当年入队时的情景。

    总书记说:“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很激动。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孩子们回答:“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总书记表示,“我在你们脸上看到了希望,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正像誓言说的那样,要时刻准备着,将来接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2014年5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墨韵堂里,书法社团的学生们正在书写古训警句。

    书法老师请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梦”点上最后一笔。总书记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还是你们来点这一笔吧。

    这一笔,寄托大国领袖对国家未来的无限希望,希望正如朝阳冉冉升起,照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努力肩负时代重任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社会各界拼搏奋进


    时间:2021-06-05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

    虽然是周末,清华大学高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邓宁仍在为启元实验室的建设规划而忙碌。这个专注人工智能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面向智能科技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探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邓宁说,作为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自己将努力加强原创性研究,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力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智能制造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副院长周时莹说,作为直面市场和用户的终端企业,自主品牌车企必须根据行业痛点,建立协同芯片、人工智能、通信等多学科融合创新的智能网联汽车科学技术体系和产品开发生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好产业链的“链长”、保证供应链的安全。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长期从事微纳器件、低维材料等交叉领域研究工作的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王曾晖表示,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望未来的科技“大棋局”,各地正立足实际、精准落子,加速布局科技创新。

    “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给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打了一剂“强心针”。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主动担当起国家战略支点责任,力争在2035年全面建成科学特征明显、科创特色突显、创新活力昭显、生态人文彰显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汪祥旺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黄源浩正和项目团队“头脑风暴”,研讨一款应用新技术的3D视觉感光芯片的技术难点。

    “作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者,我们将与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努力补全我国3D视觉感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早日实现3D视觉感知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总书记的肯定与鼓励,让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我国高铁装备行业技术领军人梁建英说,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投身到科技创新工作中,为保持我国轨道交通系统走在世界前列作贡献,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 “科技盛会”上,习近平的讲话贯穿一个鲜明的主题


    时间:2021-05-30

    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贯穿其中。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全文近8000字,其中既有对过往科技成就作出的深刻总结,又有对今后科技事业发展进行的长远展望。细细读来,有一个鲜明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自立自强”。

    关键节点的重要宣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时代背景。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利,人民赖之以富。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其中,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他热情赞扬几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此次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科技自立自强”前面加了个重要定语——“高水平”。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意味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要求更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要直面我国长期存在的难点、堵点。比如,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等。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对此,习近平在大会上明确表示这些问题“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眼于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作出明确宣示。

    五个方面的重点部署——“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此次大会上,习近平从5个方面部署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

    ——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强调,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强调,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

    这一系列战略安排和重点部署,勾勒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清晰发展方向。

    海纳百川的人才动员——“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如何才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习近平从多个角度作出重要论述。

    育才——习近平提出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他说:“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引才——习近平强调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惜才——习近平强调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爱才——习近平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习近平说,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聚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要求,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培养科技人才,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参与,共同形成合力。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习近平对广大院士提出了从4方面“做表率”的殷切希望,勉励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尊重人才,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是习近平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所在。

    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节日到来之际,这篇极富信息量的重要讲话,值得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好好学习、切身感悟。


  • 手并肩 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重要讲话解读


    时间:2021-05-30

    一个主题——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两个制高点——不仅是道义的制高点,而且是行动的制高点。

    三个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发展中国家担当,为全人类担当。

    全球战“疫”紧要关头,5月21日晚,习近平主席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举世关注。

    在这篇信息量丰富、意涵深远的讲话中,我们读出了在世纪疫情、百年变局面前,中国的“三个担当”。

    1. 为人民担当

    在习近平主席就全球抗疫合作提出的5点意见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排在首位。

    为何首先讲这一点?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是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经验之谈,也体现着中国对国际疫情应对某些乱象的观察与思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而言,都是一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不仅要看平常怎么说,更要看关键时刻怎么做、做的成效如何。

    以极大的政治担当和勇气,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并非轻而易举。一句“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意味深长。在中国,疫情防控被称为“人民战争”,表明人民既是政党和政府服务的对象,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背后,是一个政党的理念、决断与担当,是领导、组织能力和威望。

    抗疫成效归根结底要由人民评判。经历疫情后,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人权”这两个字的意义。“人命关天”,如果没有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何谈其他人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八个字,可谓振聋发聩。

    2. 为发展中国家担当

    在约1800字的讲话中,“发展中国家”出现了11次。

    面对仍在肆虐的疫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更加公平、及时地获得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提供的两个数字,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发达国家已经接种的疫苗占全球的80%,低收入国家接种的疫苗仅占全球0.3%。

    弥合巨大的“免疫鸿沟”,已成为国际抗疫的当务之急。

    想发展中国家之所想,急发展中国家之所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的关于继续支持全球团结抗疫的5项新举措,都与发展中国家密切相关,有4项直接谈到“疫苗”。

    其中,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问题,是近期各方关注的一大焦点。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需要提出相关诉求后,国际上也产生了一些争论,主要是如何才能既满足发展中国家抗疫迫切需求、又有效保护和激励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

    对此,中国既立场坚定,又考虑周全。

    首先,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也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早日就此作出决定,体现了“只要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抗疫努力的事情,中方都会去做;只要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取疫苗的行动,中方都会支持”的一贯立场;

    其次,针对有关疑虑,中方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倡议设立疫苗合作国际论坛,由疫苗生产研发国家、企业、利益攸关方一道探讨如何推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从习近平主席的倡议与举措中,我们读出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民至上、关怀弱者、统筹各方利益、充分协商、兼顾当前和长远。

    3. 为全人类担当

    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并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

    “这场疫情再次昭示我们,人类荣辱与共、命运相连。”在共同挑战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2020年5月,疫情全球迅速蔓延的焦灼时刻,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就团结抗疫提出6点建议、宣布5项举措。一年来,中国以行践言,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

    2021年5月,面对全球疫情的起伏反复,着眼全人类共同需求,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又提出5点意见、宣布5项新举措。

    时隔一年,两次讲话,一系列行动,贯穿着一个共同主题: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人类命运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考验着人们的选择。

    为人民担当、为发展中国家担当、为全人类担当。世界当从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获得启示。


  •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同心,乘风破浪


    时间:2021-05-18

    南海之滨,珠江两岸,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央要求,湾区所向,三地齐发。

    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鼓励港澳青年“北上”发展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近4年来,粤港澳三地同心,紧抓机遇,乘风破浪,有序推进,一个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

    交通互联,打造“1小时生活圈”

    5月3日,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北滘新城站焊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工人们在假日里加班赶工。

    “机电安装已到攻坚期,所有人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年底建成通车。”来自中铁二局的黄婷婷说,这也算是她“为自己建设的地铁线”——顺着这条线路,她从佛山顺德的工地回到位于广州市区的家中,再无需转车。

    沿着地铁线,“广佛同城”从经济发展的概念成为人们切身感受的现实。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融合发展“软联通”,“广佛同城”的发展格局,正是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阔步向前的必由之路。眼下,大湾区正在加速构建“A”字形交通主骨架,打造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快速交通体系,全面实现广佛、深港、珠澳三极之间1小时左右通达。

    打开地图,找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交通网一目了然。作为众多陆海线路的交汇点,这里正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今年底,南沙自贸区的人们便可乘坐时速高达160公里的广州地铁18号线,半小时内抵达广州中心城区。这条线路向北延伸,未来将与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铁路贯通,向南则将与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贯通,成为大湾区珠江西岸城市的“超级竖轴”。

    按照规划,广州地铁22号线也将经由南沙,进一步与东莞、深圳衔接,广深这两座超“2万亿元级”经济体量的城市将在地铁上实现“牵手”。另外,作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组成部分的深茂铁路现已开工,其中的深江段便经过南沙。

    内伶仃洋海阔天舒。从深中通道中山市马鞍岛登陆点眺望,一排排巨大的桥墩延伸向水天一色处。长约24公里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大工程,建成后,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中山翠亨新区的车程,将从目前的两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成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公路直连通道。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海底隧道已完成西端8节沉管安装,占总量的1/4,伶仃洋大桥主塔也已施工至210米高程。”深中通道项目总工程师宋神友介绍,该工程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内伶仃洋海域上有黄埔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下有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共5条跨江跨洋通道,将给两岸城市带来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

    不止陆上交通。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介绍,随着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投入使用,南沙港实现了10万吨级和1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自由抵港,开通的集装箱驳船支线已基本覆盖珠三角港口群,30个无水港更是将集货敛货体系辐射到广西、贵州、云南等泛珠三角地区。贯穿江门、中山、佛山和广州四座城市,并可连接国家铁路网络的南沙港铁路将于今年通车,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即将打通。

    以南沙为圆心,粤港澳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越联越通,“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成为现实;总长5000多公里,核心区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的高速公路;一年超两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和超80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空域和港口群之一……

    规则衔接,变制度差异为改革红利

    5月5日上午,深港边界莲塘/香园围口岸,一辆满载货物的深港跨境货车从进入查验区到通关放行,用时不到半分钟。目前,“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正在广东各口岸推广,2/3的出入境旅客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同一天晚上,在熙熙攘攘的珠海拱北海关,来自广州的游客何欣怡正在办理通关手续。这个“五一”假期的澳门游让她心满意足,通行证在自助通关机上轻轻一划,出示健康码,她便完成了通关手续。登上广珠城际铁路,一个多小时就能回到广州。

    与此同时,在珠海横琴中医药产业园工作的王建斌正在横琴口岸通关返澳。通过珠澳两地实行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旅客卫生检疫模式和两地健康码的互转互认,他每天早上到横琴上班,晚上回到澳门家中,和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并无两样。

    广州坐车网总经理张宇康介绍,如今他们的跨境巴士往来内地与澳门没有任何障碍,通关的时候,只需登录广东数字政府“粤省事”小程序进行转码,“粤康码”中的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便被澳门方面予以认可,即可顺利通关。为统筹推进粤澳两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粤澳两地政府于去年7月实施“澳门健康码”和“粤康码”互认,不再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健康码互转互认,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难点在于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各不相同,规则的衔接是个难题。”“数字广东”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为此粤澳两地健康码互认,双方后台服务不作互联,符合两地法律;个人自愿提出转码,保护个人隐私;转码资料全程加密,保障信息安全。从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互相衔接,确保了两地健康码互转互认。

    粤澳健康码实现快速转换,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支撑,有力支持了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和复工复产。截至5月5日,已为两地居民近117万人次提供了转换服务。

    粤澳健康码互认,是两地打破制度差异,谋求融合发展的缩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套不同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一直以来,制度规则的差异是制约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之始,就将能否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衔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国际上没有先例,就必须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便是典型样本。大桥建设涉及三地的设计、施工、环保等方面标准与规范各不相同,从研究可行性阶段开始,“就高不就低”就成了重要的建设原则。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介绍,谁的标准高执行谁的,以此来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

    “就高不就低”,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一个原则、一条准绳。

    规则衔接打破壁垒,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差异变为改革红利,广东省目前已启动11项关键领域规则相互衔接研究。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方面持续拓展;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取得新突破;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食品安全、疫苗等技术标准实现互认。近3年来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位于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由内地与香港、澳门三地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得益于内地法律服务市场向港澳律师开放,我们可以为跨国、跨地区企业客户提供整体全面的法律服务。”该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陈忆说,内地律师熟悉内地的法律,而港澳律师擅长涉外法律、衔接国际规则,“三地联营”的优势由此凸显。“我们看好大湾区的市场,对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满信心。”

    拼船出海,协同创新增添发展新动能

    “就像是机器长了耳朵,能够随时听出运行中的异响,并且作出质检判断。”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资企业昇腾技术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志峰介绍新研发的智能质检仪器。

    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听觉等技术,为检测仪器装上“顺风耳”,实时监测生产工艺的瑕疵。这项“黑科技”的研发团队驻扎深圳,商务合作团队却在香港,两个团队利用深港各自优势双向联动。

    珠三角完备的产业体系,港澳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和科教资源,再加上陆续出台打破地域、制度、规则等壁垒的创新合作政策,在协同创新引领下,大湾区多方联动,迅速形成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隔海相望的横琴岛,像昇腾技术公司这样富有“湾区基因”的科创企业比比皆是。这里已成为内地澳门企业最集中区域,累计注册澳门企业突破4000家,其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就有186家。在该产业园展览室内,用葡语标注的新研发中医药产品琳琅满目。董事长吕红介绍,产业园搭建了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及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两地合力推动中医药技术、文化、产品走入葡语系国家、欧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科研机构研发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等短板。”广东省大湾区办负责同志说,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广东正围绕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的空间布局,积极携手香港、澳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集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流实验室、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大湾区各方正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并“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目前已完成4轮运行,注册用户超2000人,支撑了400多项研究课题,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约占1/4,其中来自港澳的用户约占总用户的10%。”在东莞松山湖科技园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说,大湾区的科技工作者共享科研资源,共同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

    目前,广东省已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建设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粤港澳大湾区在建以及正在推进前期筹备工作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有23项,包括在惠州建设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以及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

    拥有衔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独特优势,“拼船出海”协同创新的大湾区动能澎湃,阔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引力无限,民生福利不断释放

    在广东省大力推进的“湾区通”工程中,民生是重要内容,包括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职业资格互认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越发完善的基础设施、越发便利的通关条件,再加上不断拓展的产业合作、不断开放的制度规则和不断释放的民生福利,让粤港澳三地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更加便捷有序流动。

    在肇庆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5后”香港青年梁鉴坤和唐震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他们看来,作为大湾区里土地面积最大、开发强度最低的城市,肇庆是颇具潜力的发展腹地和成本洼地。“希望就在这里,你我都看得到,发展还需要一点时间,但我们充满信心。”他们说。

    在江门,来自香港的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组成“鱼菜共生创业团队”,当起了“新农人”。如今,他们的大棚年产优质有机蔬菜50吨,收到了不少企业的合作意向。“最大的感受是广东的空间特别大,不只是做实验和建设的空间,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空间。”罗伟特说。

    眼下,从广州南沙到深圳前海,从珠海横琴到佛山……港澳青年到内地创业已蔚然成风。目前广东全省重点建设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有12个投入运营,孵化港澳项目765个,其中港澳青年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遍及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青年量身定制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条件,帮他们解决环境迥异、政策陌生、资源不足等难题,助其扬帆远航,逐梦大湾区。

    与广深港快节奏的中央商务区不同,距深圳仅半小时车程的惠州则是滨海森林温泉度假胜地和大湾区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每到周末,成群结队的深圳市民便前来寻觅“百里滨海景观道,千年风情徐徐来”的惬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从深莞穗到惠州的游客平均每天超过72万人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赋予大湾区建设新的重大使命。一个散发出越来越强“湾有引力”的国际一流湾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向我们走来。


  • “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召开座谈会


    时间:2021-05-18

    “我对这件事一直十分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之前看到相关报告,我说这件事要专门来研究一次。”

    河南南阳,西依秦岭、南临汉江、绾毂中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逶迤近三千里的丹江口水库的水,就从这里起步,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

    正值初夏时节,水波浩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专题调研南水北调。

    13日,在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再赴移民新村,看一看那些为南水北调搬离故土的乡亲们。

    14日,南阳宾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开到中午时分。

    水运连着国运。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语重心长: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泱泱大国的治水史,气吞山河。

    相隔半年时间,从东线起点到中线渠首

    “吃水不忘挖井人”

    巨闸揽江卧,船行碧波间。

    习近平总书记伫立船头,他的目光望向烟波浩渺的水、望向林木葱郁的山。

    半年前的江苏扬州之行历历在目。江都水利枢纽,东线一期工程的起点。一泓碧水从那里出发,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而今,来到中线一期工程渠首。青山环峙,浪花翻卷,思绪万千。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兴。”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这些水千里奔流,由一个个渡槽护送,长途跋涉1432公里,润泽豫冀津京。

    供水线,一条生命线。昔日北京三杯水中就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现在中线水源占城区供水的70%左右。过去,沿途有的地方“自来水能腌咸菜”,有的“泡茶没有茶味儿”。如今,清澈甘甜的引江水替代了北方某些地区的苦咸水、高氟水。习近平总书记打了个比方:“窝窝头换馒头了。”

    考察时,总书记讲述了他所亲历的水的故事。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

    时过境迁。正定的地下水位止跌回升,滹沱河水波光粼粼。碧水、飞鸟、花海、林荫道,色彩斑斓。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下了船,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九重镇邹庄村。

    途中,省里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不由动容:

    “老百姓很朴实啊,说‘北京人渴了,咱们得给他们供点水’。多么朴实的语言,但又体现了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

    8省市150多个县市40多万移民,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

    种田、务工,还有电商直播新业态,这家日子红红火火。总书记接过土坯房老照片端详:

    “移民之后,乡亲们10年收入提高了3.6倍,这是我们欣慰的地方。”

    听了总书记的话,老邹有些激动:“共产党好,都是为着人民。”

    “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

    临别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墙上贴的奖状,驻足细看,叮嘱要把孩子教育搞好,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出院门,村里的乡亲们都赶来了。鼓掌声、欢呼声沸腾了宁静村落。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我很牵挂你们。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从大气魄畅想到大工程落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追溯南水北调的历史,要从1952年讲起。

    那一年深秋,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在研究黄河水涨上去怎么办、没水了怎么办等问题时,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次年2月19日,春寒料峭。毛主席从武汉登船,顺江东去南京。船上,他再次提到这个话题。

    14日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这段历史,感慨道:“毛主席这个伟大而浪漫的畅想,是有科学根据的。建设新中国的奠基工程中,水利占重要位置,治国先治水。”

    坝怎么建、闸如何修、渠往哪开、水怎么流?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行动起来了。一代代研究论证、推敲方案,一次次跋山涉水、实地勘探。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出炉,“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落地。

    “这一格局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分析道:

    “我们国家的水系分布是东西向的。‘四横’,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江河水系,基本是天然形成的。‘三纵’,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是工程性的。”

    2002年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分别于2013年、2014年主体工程建成通水。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方。中国的发展格局由此掀开了新篇章。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研究水安全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

    当年4月,到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问起了南水北调有关情况。

    当年年底,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之际,他再次强调“三先三后”:“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两条线的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效果立竿见影。座谈会上,沿途8省市负责人都来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来了。发言的省市负责同志中,有的来自“送水区”,有的来自“受水区”。他们汇报时,不约而同都引用了一组组数字。

    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通水以来,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

    “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验,在恢弘而丰富的实践中,一点点积累、一次次完善。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六方面经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尊重客观规律,规划统筹引领,重视节水治污,精确精准调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这项民生工程,同时也是生态工程。水质是否达标,是衡量调水输水的硬杠杠。

    库区工程启动时,达标河段不足一半。补生态欠账迫在眉睫。重拳减排、铁腕治污。河南仅淅川县一个县就关停企业386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16家。南水成为转型之水,二类水质的丹江口,堪称“重视节水治污”这一经验的生动写照。

    大江大河大治理。古时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考察都江堰的情景:“按照‘深淘滩、低作堰’的思路建设,真是巧妙,我们先人多么智慧。”

    南水北调工程宏大、复杂、艰巨,规模前所未有,难度世界罕见。

    世界最大输水渡槽、首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泵站群……数十万建设者矢志奋斗,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书写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赞叹道:“建设过程高质高效,运行也很顺利。体现了中国速度、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十四五”时期和更长远未来,摸清底数、厘清问题、研判趋势、优化对策

    “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

    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解决不好将影响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拿空气类比水,“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而且情况非常严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南水北调,缓解了北“渴”。从“极度紧缺”到“紧平衡”,北方水资源安全却依然容不得喘口气。座谈会上,有部委负责同志拿京津冀地区举例,以全国0.9%的水资源量、2.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10%的GDP。数字发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黄淮海流域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对于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定位为:“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论证下一步怎么干,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做一个总体性、指导性意义的部署。”“既积极,又慎重。既要有大格局,又要很缜密。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

    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也是极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跨水跨山、跨省跨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生态、移民……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灯火的乡,牵一发动全身。

    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系统观念”,放在下一步做好南水北调工作的首位。“不要顾此失彼,南水北调的各个环节像多米诺骨牌似的,都是连着的。”“处理好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是战略性的储备。”

    “要深化各可能方案的比选论证,协调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要求。

    “要统筹来讲。一方面是南水北调下一步怎么做,一方面是调过去的水怎么发挥最佳效应。好钢用在刀刃上,怎么把调过去的水用在刀刃上。”

    节水,拧紧水龙头的事,是个等不得、拖不了的当务之急。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有省市负责同志发言说:“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南水北调沿线省市节约用水。”

    总书记感同身受:“不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节水做得好,是否给予激励奖励?有的地方怎么浪费水都没感觉,花点小钱就打发了,那是不行的。要建立更规范、更严格的节水制度,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有省市负责同志提到“受水区”和“送水区”的对口帮扶。

    “我从看东线时就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哪是滴水之恩?是涌泉之恩啊。沿途吃水的人怎么涌泉相报?”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除了对口帮扶,最主要的措施是不辜负送水人的关怀。我们不能糟蹋水啊。南水北调沿线,无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农业生产,都要考虑节水这个因素。要更科学用水、更合理布局。”

    “围绕节水的方方面面,采取大中小各类举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涵养水源,大大小小的措施都汇集在一起,北方地区节水要实实在在去落实。”

    他接着说:“就像粮食,千辛万苦丰收了,收割、运输、保藏、加工、餐饮,哪个环节都得注意。节水也得这样。节水是关键,调水是补充。不能一边调水一边浪费,更不能无节制用水。”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提上了日程,相关任务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书记感慨:“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从畅想到落地,再到新的梦想、新的梦圆……治水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


  • 习近平心中的“14.1178亿”


    时间:2021-05-18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

    去年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全国700多万普查员走入千家万户开展普查登记。

    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参加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带头申报。他按照普查登记要求,逐一回答了普查员的询问,并在申报人签名栏中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意味深长地说。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一个都不能少。大国点名,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14亿分之一的你,有多重要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亿多人。作为14亿分之一的你,有多重要?

    因为有你,中国创造了“脱贫奇迹”。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正是因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才取得全面胜利。

    因为有你,中国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他指出,“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

    你只是奋斗在中国的一个“1”,但中国却因每一个“1”的累加而伟大。

    2020年9月,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能不能飞得更高、跑得更快,决定于14亿个你我他。

    你的素质,决定中国的未来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你是全国14亿多人口中的一员,你的素质,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问题,既是人口发展规律使然,也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首先要提高人口健康水平。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他还特别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重在教育。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靠每一个中国人来实现,你我他的素质,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 习主席的这些话,让世界更懂中国的“全球观”


    时间:2021-05-18

    5月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国际社会从习主席阐述的中国立场和主张中,进一步读懂中国的“全球观”。





  • 三个“有利于”!习主席的话彰显合作共赢之道


    时间:2021-05-18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多国人士表示,举办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不仅是中国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还将对各国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产生重要影响。




  • 习近平与青年的故事


    时间:2021-05-05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跨越半个世纪,从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深知青年的渴望,格外关心青年的成长。与青年通信,同青年谈心,参加青年活动,常把青年记挂心间。深情嘱托、诚挚盼望,为青年在奋斗前行的道路上点亮航标、指引航程。

    尺素传情,真情流露

    写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同青年交流的方式之一。

    时隔30多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仍然记得1983年12月的一天,他和其他几位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同学一起读信时的感动。

    信,来自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可以说,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字里行间,满是求贤若渴的期盼,满是对异乡负笈人的牵挂。

    信的落款一句“你们的同志 习近平”,拉近了家乡书记同远方学子的心。

    受到习近平同志的真情感召,河北农业大学1984届至1987届正定籍51名大学生中有一多半人回到正定工作。

    当年陆续回乡工作的大学生,如今已在当地农业、畜牧、林业等一线部门独当一面,他们中还走出了多位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专家。

    一封封书信,一段段寄语,记录着习近平同志求才思贤的真情。

    2000年到2013年,河北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工作生活。

    对于扎根西部的青年人,习近平总书记感同身受,“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许从中南海传到边疆远塞,飞进支教青年的心坎上。

    赞许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勉励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嘱咐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一纸信笺,承载着始终鼓励青年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谆谆教诲。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笔友”中,还有不少外国青年。

    “我们觉得您是好人,也很帅!”2019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学生,在给习主席的中文信结尾袒露心声。

    很快,他们收到了习主席的回信。习主席不仅称赞他们“汉语书写工整、用词规范,‘太棒了’”,更寄语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这份喜悦,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的师生们和日本青年中岛大地等也感受过。

    “愿你们青春正好、不负韶华,都能成就梦想”,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卢多薇卡用信中的话鼓舞自己。

    “这是对我多年坚持的最好肯定和认可,让我非常感动。”一封信种下并坚定了一名日本青年做中日友好使者的理想。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寄望于青年。一次次跨越山海的“信笺对话”,于润物无声中,滋养着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

    亦师亦友,言谆意重

    于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亦师亦友。“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

    信守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青年学子的“课堂”,谈梦想,论志向,说信仰,做青年人前进、追梦路上的领路人。

    1970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陕北黄土地上,一名17岁的青年,激动万分。40多年后,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个青年节,习近平来到见证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航天城,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聆听广大青年抒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感受。

    “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中国梦熠熠生辉,伟大的召唤指引青年怀揣梦想,大步前行。

    中国有梦,青春无悔。“把自己的梦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将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事业上,才能成就你们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循循善诱的话语,令广大青年学子收获了关于青春的更多思考。

    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鲜明提出青年成长应该遵循的价值坐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四运动策源地北京大学,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指出价值观教育要抓早、抓实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成为当代青年修身立德的八字箴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966年,还在上初中的习近平,读到了穆青等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直到我从政,直到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学习焦裕禄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2017年五四前夕,在中国政法大学“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的“偶像”介绍给了青年们。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

    言传身教,不负韶华

    以身教者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己在成长路上的切身感受赠予青年的人生箴言,点燃青春激情,唤醒成长渴望。

    总书记以身作则,倡导青年“自找苦吃”——

    在延安插队时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习近平同志常用这句话来自省修身,正己正人。

    梁家河大冬天下到粪池里起粪,他干得最多,每次都是第一个主动跳下去抢着干。习近平同志说,只有跨过了劳动关,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总书记严以律己,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勤奋学习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增长本领是青春搏击的能量。

    201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峁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总书记分享心得,指引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从青年时期开始,习近平同志就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滋养。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面对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总书记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每每同青年对话,习近平总书记都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总书记希望青年教师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鞭策青年官兵“争当训练尖子、技术能手、精武标兵”;勉励青年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内容涉及美育、创新、体育等多个方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指引下,当代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起跑、冲刺。向着目标奔跑的国家,尽是青春的模样。


  •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纪实


    时间:2021-05-05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进村庄、入企业、察生态、探民生,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民族团结进步等进行调研,并亲自指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四月的八桂大地,春意正浓。

    从湘江之边到漓江之上,从柳江之滨到邕江之畔,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广西广大干部群众加油鼓劲,为新时代广西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一)湘江之畔祭英魂:“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到广西,来全州看一看湘江战役,这是我的一个心愿。这一战,在我脑海里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也讲得最多。”

    4月25日上午,广西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位于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纪念园所在地,是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遗址。

    1934年底,一场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战役在这里打响。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付出极其惨烈牺牲,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将士马革裹尸,湘江水鲜血染红。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这个纪念园,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建成的。

    拾级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纪念园凭吊广场,面向“红军魂”雕塑静静肃立。

    “红军魂”雕塑长80米、高7米,巨石琢就,形如长城。主雕塑眼神坚毅、目视前方,原型正是“断肠明志”、壮烈牺牲的陈树湘烈士。两侧,一个个红军战士的形象呼之欲出,或怒吼拼杀,或英勇战斗。

    两名礼兵将花篮敬献于“红军魂”雕塑前。

    习近平总书记缓步上前,仔细整理书写着“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花篮缎带,率领随行人员向红军烈士三鞠躬。

    雕塑背后的山坡上,一面面红旗招展。那里,埋葬着红军烈士们的遗骸。往日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之气仍在这青山绿水间纵横激荡。

    纪念园不远处,坐落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血战湘江突重围”展陈,了解红军浴血奋战、突破湘江的革命历史。

    红军长征路线图、脚山铺阻击战模拟场景、油画《浴血湘江》……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吸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在油画《陈树湘》前,总书记停下来脚步,凝视良久。

    画面中,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绝命后卫师”师长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四道封锁线都在哪里”、“湘江水有多深”、“这场仗打下来牺牲多少红军”……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时询问相关情况,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在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四大渡口示意图前,讲解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罗荣桓同志回忆,他在渡江后回头一看,身后就只跟着一名十几岁扛着油印机的小红军战士。江面上漂满了红军战士的遗体,鲜血染红了湘江水。至今在桂北仍然流传着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当时真是危险啊!”习近平总书记说,“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离开纪念馆前,习近平总书记同这里的工作人员亲切交谈,深刻阐释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横扫千军如卷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二)桂北乡村探振兴:“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

    才湾镇毛竹山村,距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约10分钟车程。村名叫毛竹山,是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毛竹。然而,新发展起来的葡萄产业,更让这个小山村远近闻名。

    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这里。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车子穿过山间的茂林修竹,一派田园风光涌入眼前。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这个村子不错啊!绿水青山。”沿着乡间小道,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

    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一排排桂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排排盖着透明防雨膜的葡萄棚延伸开去。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该村采取“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党员带头,成立葡萄种植协会,带动全村46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葡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过去我们这里比较穷,外面人说有女不嫁毛竹山。现在我们种葡萄,村民都富起来了,大家都说,毛竹山葡萄山,家家户户住楼房,生活变了样,有女要嫁毛竹山……”

    听着村干部的介绍,总书记脸上露出笑容。

    葡萄园里,村民们正在技术员指导下忙碌着。习近平总书记沿田埂走进葡萄园,同村民攀谈起来。

    “你们这里主打什么品种?”

    “南玉、红地球,还有温克。”

    “价格怎么样?”

    “最低能卖到3块,好的能卖到4块。”

    “亩产能达到多少?”

    “3000斤。”

    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自从发展起了葡萄产业,村里人也不用去较远大城市打工了。在家种葡萄一亩地收入近万元,不比城里差,农闲时间就近打工,又能增加一块收入。

    “所以,将来乡村振兴还是很有前途的。大家不用背井离乡,而是回归乡村。祝你们的葡萄产业越办越兴旺!”

    总书记转过头来又问技术员:“你从哪里来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

    “我是桂林市农业农村局的,每隔一两个月来一次,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正在为葡萄绑蔓、定梢。”

    “有什么讲究?”

    “枝条间隙要固定,20公分左右。花序上面四到六片叶子,要摘心。”

    “这个也要疏花序吧?”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要的。”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村民王德利住着三层小楼,门口两棵灯笼花开得正艳。听说总书记要来,一家六口迎出门来。

    “我们先参观一下。”总书记走进家中,从客厅到卫生间,从厨房到熏腊肉的柴房,问有没有热水洗澡、电价贵不贵、自来水从哪来,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

    围坐在客厅聊家常,王德利告诉总书记,他家是村里最早一批种葡萄的,一共种了12亩,农闲时到梧州市建筑工地打工,去年全家收入14万多元。

    客厅墙上,贴满了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女儿的奖状。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很好,一家稳稳当当的。”总书记也很高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

    “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书记指着身边的孩子们,“到他们这一代又不一样了,那就是实现现代化。”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王德利激动地说。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回答道。

    闻讯赶来的村民聚拢在王德利家门口,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血战湘江,杀出一条血路,又经过浴血奋斗,成立了新中国。现在,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我们不满足于此,中国共产党把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奔向另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看到人群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知识的一代人,用科学知识托起乡村振兴,托起我们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努力奔向现代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

    (三)漓江之上察生态:“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广西作出这样的定位。

    这一观念,萌发于习近平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

    “当时我才13岁。到了漓江以后,情不自禁几个同学一块跳到漓江里游泳去了。当时感觉江面是湛蓝色的,泛光见底。江边渔民鱼篓里的鱼都是金鲤鱼,感觉就像神话故事里一样。”

    时隔半个多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漓江。

    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4月25日下午,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自治区水利厅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了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场、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网箱养鱼等,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护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还有非法采石的吗?”总书记特别问道。

    “现在没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毁掉一座山就永远少了这样一座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再滥采乱挖不仅要问责,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总书记强调。

    从杨堤码头登船,习近平总书记顺江而下,考察漓江阳朔段。

    “山上的树都禁止砍伐了吧”、“岸边那些村子是不是可以发展些农家乐”、“来这里的游客一年有多少”……甲板上,总书记不时询问漓江两岸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情况。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山清水秀生态美”是这里的金字招牌,他们将在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

    “广西旅游产业大有可为。”总书记点点头。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尽情挥洒,向世人展现着中华大地的壮美奇绝。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总书记引用古人诗句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全国能有这种美誉的不多。甲天下就是指生态好,天生丽质,绿水青山。”

    一路上,他反复叮嘱当地负责同志:“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27日上午,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象山水月,桂林山水的重要标志。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调研。

    正在公园里游览的游客们见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

    “你们都是从哪里过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问。

    “我们从浙江嘉兴过来的”,“福建福州的”,“我们就是桂林本地的”……大家争着回答。

    “你看,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啊!嘉兴有美景,福州也有美景,桂林也有美景,彼此都要借鉴一下。”总书记笑着说。

    习近平总书记转向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考察中,一个细节意味深长。

    毛竹山村,一棵800多年的酸枣树仍然郁郁葱葱。走到树下,习近平总书记看了又看:“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几十年?它已经几百年了。”

    “环境破坏了,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牢固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生态观,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四)柳江之畔看产业:“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

    柳州,广西最大工业城市,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自治区四分之一。

    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重点考察了“一重一轻”两个产业:一个是作为大国重器的装备制造业,一个是作为“网红美食”的螺蛳粉产业。

    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观看了一段柳工发展历程的视频短片:

    1958年,一群创业者从黄埔江畔来到柳江西岸,在荒地上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的一个传奇。如今的柳工,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超450亿元,拥有挖掘机械、铲运机械、农业机械等13大类32种整机产品线的国际化企业。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这里是标志性的装备制造企业,也是一家成功的国有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柳工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错,国产化程度很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们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

    室外,大型装载机、迷你挖掘机、甘蔗收割机……不同型号的“柳工制造”一字排开,公司负责人如数家珍。

    习近平总书记一边看,一边详细询问“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与其他工程机械企业相比,有什么差异化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企业研发实验中心半消声实验室、挖掘机装配生产线,向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技术细节、生产工艺等。

    离开企业时,总书记同企业职工代表们亲切交流。

    他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搞虚的,也不可能单一化,基础必须扎实。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企业活力在于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继续大胆探索。

    不仅是装备制造,有着“工业思维”的柳州人,还把一碗螺蛳粉做成了大产业。

    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产品展示区门口,一首赞誉螺蛳粉的小诗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大米小珍馐,小吃大灵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赛乾坤。”

    柳州市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柳州加快推动螺蛳粉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把螺蛳粉做成袋装速食,让原先不易保存储运的美味走向全国各地。

    短短6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了“三个百亿”: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时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总书记称赞道。

    展厅里,摆放着各式袋装螺蛳粉产品,有水煮的,有自热的,有冲泡的。旁边还有熬制螺蛳粉汤的八角、桂皮、沙姜等原料,以及酸笋、酸豆角、腐竹等配菜。

    “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都有了。不分南北大家都喜欢吃。”总书记笑着说。

    看完成品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从中央厨房到包装车间,实地察看螺蛳粉生产流程。

    总书记叮嘱大家:“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从产业发展讲到民营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螺蛳粉产业化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企业灵活,敢于闯。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五)民族博物馆话再长征:“脱贫路上、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

    27日上午,广西民族博物馆外歌声悠扬,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等民族文化活动正在这里集中展示。

    看到总书记来了,身着绚丽服装的各族群众兴奋地围拢过来。

    “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在广西这片热土上,以12个世居民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浇灌出八桂大地的美丽富饶。”

    总书记对大家说:“广西这些年发展进步很大,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努力。他指出:“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

  •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金句来了!


    时间:2021-04-20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金句来了!










  •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张照片


    时间:2021-04-20

    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

    舆论声里有惊叹,“强劲复苏的中国,逆势而上锐不可当”;也有追问,从“中国为什么能”探寻行稳致远的答案。

    熙来攘往的万千视角,拼叠了极不平凡而波澜壮阔的中国图景。去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有感而发:“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势浩浩荡荡。一件件事正在验证,我们正在经历。

    “危”“机”叠加,“时”“势”变迁。新的历史方位上,“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攸关民族前途命运。

    中流击水,惊涛骇浪仍从容。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摘选过往的三张照片,可见微知著。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一年前,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10多年前,总书记在那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此行,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期,为何将生态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

    深意不只在山水。就在浙江之行前几日,党中央召开会议,明确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生态意义,亦是经济社会意义,指向的是绿色发展之路。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下,更要稳住阵脚,不能重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捡到筐里都是菜。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季度GDP颇受关注,那是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如何加速度爬坡过坎,脚下有捷径也有坦途。中国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后“下团组”时对发展导向一锤定音:

    “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我们实事求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到了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再次谈及这一话题:“我们定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时留有余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高质量发展上。”

    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战略策略。回望那段风云激荡,发展理念的先导性至关重要。文件、会议、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在思考、在判断、在谋划。赴各地考察调研,他牵挂中国怎么走,更在把脉、指引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在新形势下的方位和着力点,如何在一盘棋的大局下取舍、优化。

    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日渐明朗。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作出战略判断,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到了秋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发展格局定调为未来5年乃至15年的路径选择,成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千里之外。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去年3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向前追溯,这一年2月下旬,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疫情,关乎生命;经济,关系生计。习近平总书记面对17万名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阐述“统筹推进”的谋棋布子。越是千头万绪,越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去年秋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披露一个细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3月成立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并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38个重大问题。

    以上三件事,都发生在去年二三月。风和日丽的今天,那些惊心动魄已渐行渐远,却镌刻史册留下了不会磨灭的印记。关系复兴大业的一桩桩、一件件,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为中国发展赢得了历史主动。任凭风浪起,任何困难不能阻挡民族复兴的脚步。

    到了四五月份、六七月份,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一些人对疫情防控稍有松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敲响警钟。“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慎终如始,越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而今端详2021年一季度数据,正是得益于彼时的居安思危,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疫情反复,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在治理如此大一个国家的过程中,贯穿始终。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提到如果发生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我们怎么办?”“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也是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敲定的。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包括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安全一定要警钟长鸣,不能轻言粮食已经过关了。”这份未雨绸缪,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见到了成效。总书记评价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惊涛骇浪前,风疾雨骤中,沧海横流时,更见磐石之稳。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饱含深意:“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更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

    第三张照片,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到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我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

    两个月前赴武汉的场景历历在目,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按下“暂停键”。从雨雪纷飞到春暖花开再到蝉鸣萤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那里的点点滴滴,在去年秋冬的一次会议上,总书记讲起新闻里看到武汉街头,语气透着欣喜。重现人烟浩穰的繁华,那是偌大的中国对“热干面”共同的期盼。

    时间见证前行,见证一场场硬仗,是如何从艰苦卓绝的坚守、从慷慨悲壮的斗争,走向一个个胜利的。回眸那些日子,万千风险、可歌可泣、气贯长虹……“这不是一时之运,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有理由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三个率先”。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这每一件事情,包括正在做的事情,放眼全球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疫情防控期间,总书记已经在考量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到武汉的社区,谋划着如何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在北京的医院,调研疫情防控的同时也酝酿着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解题之路。

    14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元,“逆风逆水”的大环境下中国怎么走,世界在瞩目。

    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的这一天,工厂机器仍在轰鸣,校园课堂依然是书声琅琅,科技创新并未止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季度90个日夜晨昏,只是2021年的开局,是“十四五”开局,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它也是新发展阶段更长坐标轴的开端,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历史会记住这段时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国之大者”,是在去年4月,在“碧嶂插遥天”的秦岭深处。此后,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嘱咐:“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1234567129,1/7

联系电话(传真):0731-8868825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南海大道豪苑路18号205室 邮编:12399 电子邮件:cicac2011@126.com
©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湘教QS3-200505-000476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