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首页 > 理论前沿
  • 五中全会系列解读之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心中有盘“棋”


    时间:2020-11-04

       【学习进行时】金秋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如期举行。全会公报中多次提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发展的战略抉择

      新发展格局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多次被提及,可谓“纲举目张”。

      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要一条。

      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部署时,“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公报还提出,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的任务和需要把握的问题,公报也作出具体的阐释,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主动作为,是长期战略。

      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深谋远虑

      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个多月来,在企业家座谈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重要会议和地方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又频频强调这个问题。

      习近平为何反复强调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是我们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五中公报指出,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在世界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唯有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这样部署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个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特别是供给体系和国内需求要更加适配。

      习近平强调,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些要求与习近平所强调的要点一脉相承。

      同时,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畅通大循环是难以做到的。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每次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几乎都要提到创新,特别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这次全会为“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的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这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一再强调的,“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做出的正确的战略安排。

    来源:新华网记者 雷东瑞  时间:2020-11-02


  • 五中全会系列解读之二:处处有“人”,习近平谋划“十四五”的鲜明导向


    时间:2020-11-04

      【学习进行时】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人民”是会议公报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也是总书记谋划“十四五”的鲜明导向。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新蓝图徐徐展开,壮阔“十四五”即将起航。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人民”,是会议公报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是“十四五”规划的主线,也是总书记谋划“十四五”的鲜明导向。

      这条主线贯穿五中全会公报始终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读新华社播发的公报全文可以发现,“人民”是公报的一个核心表达,共出现23次。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总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时,“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是全会对中央政治局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果的有力肯定。在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时,全会高度肯定了“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等系列成就。

      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明确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目标。

      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都是全会提出的重点目标。

      ……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并始终遵循和坚持的,就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更多增进人民福祉的详细规划体现在会议公报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点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贯穿在五中全会公报中。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人民至上”从未动摇

      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2020年5月22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这一阐述与五中全会公报频频强调人民的意涵一脉相承。

      回首已取得的成就,人民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展望未来的规划,人民是最大的关注点。公报中,无论是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还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都围绕着“人民”二字。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就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5年过去,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人民的中心地位从未动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无论何时都坚持的奋斗目标。

      人民意愿、人民力量在总书记心中分量最重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十四五”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乎国家的发展大计。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所有的“软实力”中,人是最大的“软实力”。全会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把“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重要指标,将充分发挥“人才强国”的力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习近平不可动摇的信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他始终践行的工作方法。

      近几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谋篇布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频繁到地方考察,多次主持召开重要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就是他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坚信人民力量的生动体现。

      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了问计于民、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的原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意愿、人民所思所盼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调研中、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充分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第一线、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两者互为依托,是实现“十四五”和远景目标的根本保证。

    来源:新华网 程瑶 时间:2020-11-01


  • 五中全会系列解读之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习近平有何考量


    时间:2020-11-04

       【学习进行时】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会议对即将开始的“十四五”时期进行细致谋划和周密部署,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处处都蕴含着总书记的重要考量。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10月26日至29日,万众瞩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15次提及!全会公报看“创新”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重磅发布。在新华社播发的6000多字全文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

      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时,全会分析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标准。

      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作出了一系列规划,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这些关键的“定位词”,一致宣示着此次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创新”在多个维度均一以贯之:谈科技创新,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谈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会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谈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会提出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通读公报,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


      “民族进步的灵魂”,习近平这样谈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还是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都十分重视创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对此,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国两会参加地方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创新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明确。

      “创新是多方面的”,在习近平眼里,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观察大势,谋划全局,立足未来,创新始终是习近平心中的重要战略考量。


      创新,习近平谋划“十四五”的“关键词”

      近几个月来,习近平频繁到地方考察,多次主持召开重要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他频频谈创新,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反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创新”正是习近平谋划布局“十四五”系列活动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谈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强调了6方面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他进一步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激励广大企业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阐释了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强调了理论创新的具体路径,明确表示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在围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4次地方考察调研中,习近平也不止一次强调“创新”。

      在吉林,习近平走进玉米地,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安徽,习近平对当地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积极进展表示肯定,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湖南,习近平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广东,习近平指出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勉励企业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

                                                                                                          来源:新华网 金佳绪     时间:2020-10-31 


  • 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汲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精神动力


    时间:2020-10-27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它不仅奏响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凯歌,更锻造出了光耀千秋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提供了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续写“中国传奇”“中国震撼”,坚决把新时代伟大斗争进行到底。

          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胜利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指引伟大斗争。新时代,我们面临不少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已处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历史当口,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血与火的斗争历程中淬炼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不断夺取斗争胜利的精神源泉,我们要把它传承好、弘扬好,从中汲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磅礴力量。

           坚定新时代伟大斗争方向的精神旗帜。70年前,广大志愿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纵横驰骋于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殊死较量,决不动摇、决不退缩。时至今日,这面鲜红的精神旗帜穿透历史的尘埃,依旧闪耀着听党指挥的时代光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安全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面对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始终高擎抗美援朝精神这面旗帜,牢牢把准新时代伟大斗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要与美国这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战争较量,确实困难重重。然而,“绝对忍耐”换不来真正的和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面对烧到家门口的侵略战火,唯有举起反侵略的大旗,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才能赢得和平。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矛盾困难尖锐复杂。我们要以抗美援朝精神为支撑,不管碰到再大的困难、再邪恶的势力、再艰巨的挑战,都要敢接招、善出拳,以昂扬的精神斗志、坚毅的决心胆魄,投身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壮阔实践。

           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胜利的精神武器。在朝鲜战场上,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美国军队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而志愿军方面武器装备劣势明显,基本上是靠步兵、少量炮兵和坦克部队作战,后来的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战争开始时,敌人完全不把我军放在眼里,但战场上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成为我军最强大的武器,令敌人胆战心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难关和暗礁,只有用好抗美援朝精神这一锐利武器和强大法宝,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跨越深沟险壑,闯过激流险滩,进入“潮平两岸阔”的新境界。

           抗美援朝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的滋养;风雨无阻的每一程,都饱含精神的磨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论述高度凝练了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深厚意蕴,我们要悉心体悟、深刻理解、融入血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切实把新时代伟大斗争推向前进。

           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磅礴动力。爱国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抗美援朝战争中,自始至终高扬着中国人民最真挚而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竞相参加志愿军,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纷纷支援前线、支援战争。正是由于每个中国人把爱国作为本分和职责,才凝聚起强大的战争伟力,打出了国威军威,挺直了精神脊梁。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捍卫国家荣誉和尊严,护卫民族复兴巨轮行稳致远。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制胜密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灵魂。在朝鲜战场上,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血战长津湖时,志愿军将士身着单衣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夜里潜伏,宁肯冻死也要保持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让傲气十足的美军王牌部队官兵刻骨铭心。战后多年,美军陆战第1师作战处长鲍泽心有余悸地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当前,我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攻坚克难阶段,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必须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伟大斗争的进取性、坚韧性和革命性,牢牢掌握制胜密码、夺取险关高地。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必胜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基调。列宁曾说:“为了克敌制胜,无论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势。”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将士以饱满鲜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正义战争最终必会胜利,经受住了残酷的战争考验。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说过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今天,新时代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畏艰险、自信乐观、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地推进伟大斗争,做到“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

           革命忠诚精神筑牢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信仰根基。革命忠诚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色。抗美援朝战争以前,我军从未与美军进行过大规模的正面交锋,面对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任何一位将帅带兵出征都无必胜把握。在这种条件下,彭德怀临危受命、带兵赴朝,彰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始终坚守爱党爱国的革命忠诚精神,克服困难、善于斗争,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革命忠诚是共产党员必备的优秀品质,是坚守信仰信念的精神沃土。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官兵,妄图把人民军队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每名党员、干部和官兵都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坚决同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不断厚植信仰根基、焕发信仰活力。

           国际主义精神壮大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正义力量。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鲜明特色。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也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的正义之战。这场正义之战激发了志愿军将士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也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终正义之师赢得了战争胜利,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暗潮汹涌,但这些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也阻挡不了世界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要坚信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秉持国际主义精神,不断壮大正义力量,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壮阔实践中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伟大斗争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要跋山涉水。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在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中推进伟大斗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全军官兵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要敢于针锋相对、坚决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在风险面前犹豫,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中推进伟大斗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在新征程上,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弘扬伟大团结精神。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发挥好全党大团结的引领作用;必须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全世界正义友好力量的大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汇聚合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激发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

           在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中推进伟大斗争。面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广大志愿军将士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冲锋陷阵,彰显出了革命战士的铁血担当。现在,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血性不足、担当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最终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锤炼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政治品格,坚决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要坚决向和平积弊开刀,向忘战懈怠积弊叫板,勇于投身血与火、苦与累,张扬一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气神,以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冲在军事斗争的风口浪尖,顶在军事实践前沿第一线,成为打不垮的钢铁脊梁。

           在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中推进伟大斗争。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为什么我们能够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愈打愈勇,愈战愈强,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当前,各方面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做到敢字为先、干字当头、积极探索、稳步向前,持续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创造让世界惊叹的更大奇迹。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赵周贤 刘光明 赵文涛


  •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时间:2020-10-27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2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时指出,“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在2016—2019年间保持了6.7%的年均增速,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由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唯一同期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他经济发展目标完成较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已经超预期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有把握实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提前实现了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18年时达到58.5%,2020年有望达到60%。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均提前完成目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2016—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2016—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5575万人降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可以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提升,万元GDP用水量大幅超额完成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够完成目标。森林覆盖率能够完成目标,空气和水质量已经大幅超额完成目标。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达74.9%。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初步形成,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钢铁、煤炭、煤电、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行业供求矛盾缓解,经营状况好转,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实质性成效。2016—2018年,钢铁和煤炭分别压减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和8.1亿吨,煤电淘汰关停落后机组2000万千瓦以上,均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根据2019年公布的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相较2013年第三次普查结果,2018年末,有原煤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2556个,比2013年末减少47.7%;其中,年产量90万吨以下的小型原煤生产企业2237个,比2013年大幅减少2290个。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法人单位数为2.2万个,比2013年末下降42.0%,从业人员数下降47.5%,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大类行业中降幅最大的行业。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也持续快速回升,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

           严监管推动去杠杆,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上首提金融安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在顶层设计指导下,金融监管得到加强,资金“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遏制,金融机构开始回归主业。“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领域也受到更严格限制,倒逼资金转向产业升级、“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宏观杠杆率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18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2019年上升了6.1个百分点,全年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45.4%。尽管出现反弹,但鉴于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2018年去杠杆速度过快需要调整,2019年杠杆率上升亦在情理之中。而且,2019年全年6个百分点的杠杆率增幅,只及2008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的一半,且后三季度累计仅增长1个百分点,体现了稳杠杆的决心和定力。总体来看,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这也为2020年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冲经济下行腾出了较大的政策空间。

           新动能加快培育

           推动“三去”工作的同时,中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监测新兴经济发展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18年开始测算和发布“三新”经济增加值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2015年到2019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4.8%提高到16.3%。虽然目前“三新”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还比较低,但发展势头旺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动能减弱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则显示,以2014年为100,2015—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270.3和332.0,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其中,经济活力、创新驱动、网络经济、转型升级和知识能力等五个分类指数基本实现了不同程度提高。

           制造业稳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3.4万个和13.3万个,比2013年末分别增长24.8%和12.2%;资产总计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分别比2013年提高4.0和4.5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的转移步伐加快。2018年末,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3—5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占比提高6—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壮大,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持续逆势增长。202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2020年1—5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4.7%、4.0%和3.8%,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主降低关税水平,推动中国在“世界工厂”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2018年以来,中国加大了自主降税的力度。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开放发展报告2019》,目前中国的贸易加权平均税率只有4.4%,不仅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接近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国从201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先后推出三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负面清单的“限制”与“禁止”项目缩减至33条,较之2017年指导目录压缩了30条。而在自贸区内,负面清单制度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推行。“十三五”时期,中国先后推出四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条目由2013年版的190条缩减至2020年的30条,较之全国版33条的负面清单更加开放。

           涉外法治建设加快

           201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审议通过,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时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确立对外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成为中国对标国际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又一重大制度性成果。

           纵观“十三五”时期的对外经济,中国保持了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外贸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9年达31.5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正进一步向着“世界市场”和国际投资中心的目标迈进。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行。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较2018年版负面清单减少20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原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互联网行业市场准入禁止许可目录》等全国性市场准入类管理措施全部纳入清单,从而确保“全国一张单”的权威性与统一性,为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创业干事活力创造了条件。

           放宽准入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16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开展试点工作。2019年,“三项制度”全面推行,对推进公正执法起到了突破性带动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中央立足国情世情、着眼未来发展,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多作贡献。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武力


  • 非常重要!“开学第一课”习近平亲自讲授


    时间:2020-10-19

        【学习进行时】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0月10日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堂“开学第一课”,总书记强调了哪些重要问题?有何重要意义?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划重点”。

      10月10日上午,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这个“开学第一课”,主题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他强调,这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围绕这个主题,习近平强调了要提高七种“能力”,分别是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接下来,培训班的学员们将开始紧张的学习,而习近平强调的恰恰是学习的目的、重点和方法,学员们要学有所成,这堂“开学第一课”至关重要。

      既是“专业课”,又是“通识课”

      一些外国政要把办党校看作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而党校就是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曾经19次登上讲台授课。党的十八大后,他仍频繁到中央党校,在各类培训班、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讲的无一不是政治层面的要求。

      以中青班为例,2019年春秋两期开班式上,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3月份的春季学期,他主要强调了理论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9月份的秋季学期,他又突出强调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政治课就是共产党人的“专业课”。

      这次在最新一期开班式上,习近平讲了七种能力,首先就是政治能力。他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这个能力,习近平也讲透了。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是前提。他强调,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关键。他强调,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基础。他强调,对此必须怀有敬畏之心。相关的“政治自制力”“明白人”“老实人”等提法也都意味深长。

      同时,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政治能力就无从谈起。关于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习近平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七个能力,政治能力是根本性的、引领性的,这部分分量最重。其实细读讲话,调查研究、科学决策也好,改革攻坚、应急处突也好,包括做群众工作、抓落实,无论讲到哪种能力,习近平都会从政治层面进行阐释。讲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是“要”“坚持”“必须”“一定”“不能”等,这些都毫无疑问是严肃的政治要求。可以说,政治能力贯穿于其他各种能力之中,领导干部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了政治要求,单纯从业务上出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课”也是领导干部必修的“通识课”。

      既是“划重点”,又是“讲方法”

      习近平强调,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

      确实,只有奔着矛盾问题去、奔着风险挑战去,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进步。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习近平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夺取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

      习近平强调的七种能力,就是从当前的形势和我国发展的具体问题着眼而提出的,是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具备的素质。而针对每一种能力,习近平又深入阐释了领导干部最需要把握的关键。

      例如,未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攻坚显然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当前,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必须拿出勇气和决心,必须掌握科学规律和正确方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提高改革攻坚能力,习近平这样“划重点”,其他几种能力同理。

      同时,习近平向年轻干部传授七种能力,十分重视方法论,强调对规律的认识。例如分析调研材料和情况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想问题、作决策,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等等。可以看出,习近平更多是提供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这七种能力归结起来,就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既是“上新课”,又是“补老课”

      习近平强调的七种能力,是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是一堂“新课”,但要解决的是一个老问题,也就是“本领恐慌”的问题。

      “本领恐慌”是习近平反复谈到的问题,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曾指出,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发展趋势,察不出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不到有效管用的好思路好办法;面对信息化不断发展,不懂网络规律、走不好网上群众路线、管不好网络阵地,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等等。包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习近平还批评过,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强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习近平就此讲过一系列重大关系,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这些重要论述与这次强调的七种能力一脉相承。

      习近平还讲过,现在,我们一些干部最缺的是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的经历。不少干部工作很勤奋,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但一到大风大浪来了就没主见了,总希望一切都太太平平的,工作思路也就是这个思路,求稳心态有余,斗争精神不足。

      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最需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七种能力,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扑下身子,脚踏实地,都要经历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习近平寄语广大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这番话,广大青年干部要深思,更要笃行。

    来源:新华网 2020-10-11   作者:新华网记者 王子晖


  • 新时代不朽的精神丰碑


    时间:2020-10-14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来势汹汹的严峻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伟大抗疫精神作出深刻阐释,明确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铸起新时代新征程上熠熠生辉的不朽精神丰碑。

           一、抗疫斗争最闪亮的精神标识

           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升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人民,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极大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邃的精神意蕴。

           ——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受了最直接的检验。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抗疫答卷。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地车间加班加点的劳作,到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处处涌现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党员多跑腿,居民少出门”、“疫情不走我们不退”、“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奋不顾身,无数人默默奉献、辛勤付出,以涓滴之力汇聚起磅礴之势,守人民安危、护山河无恙。中国人民在疫情中表现出的责任意识、自律精神和全力投入,让世界赞叹,让世人瞩目。生命至上的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和赤子之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和精神境界。

           ——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的全过程和每个关键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全局,以雷霆万钧之势作出一系列硬核决策,成为全国上下共同抗疫的坚定主心骨和定盘星,极大鼓舞和提振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信心斗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构筑起一座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书写了新时代的人民史诗。举国同心的伟大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有力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精神品格,生动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抗疫斗争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面对疫情突袭、病毒肆虐,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分秒必争、尽锐出战,展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作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守阵地、顽强拼搏,筑起一座座阻击疫情的坚强堡垒,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徽熠熠发光;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都在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平凡铸就不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严峻斗争中,中国人民没有被狡猾的病毒所吓倒,而是展现出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气魄,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壮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拼劲,书写下可歌可泣、撼天动地的抗疫英雄史诗。

           ——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科学是病毒的克星,是人类战胜灾疫最有力的武器。新冠肺炎作为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人们对其规律性认识有限,越是如此越要增强谨慎之心、磨砺科学之智。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得到全方位展现,无论是建立应急指挥系统进行有序调度、精准施策,制定“四早”、“四集中”防控策略,还是实施分级诊疗方案、抢建方舱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无论是推进病毒检测、药物研制、疫苗研发科研攻关,还是及时公开透明发布权威信息、广泛宣传普及科学防治知识,科学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温暖护佑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赓续了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禀赋,显示了尊重客观规律、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境界。

          ——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共同的敌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才能共克时艰。中国不畏艰难、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既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是在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提供大量医疗防护物资、派出多批次专家医疗队,尽己所能支援其他国家人民抗疫斗争。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团结合作是全球抗疫最有力的武器,各国人民联手抗疫才是人间正道,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命运与共的伟大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古道热肠和人性关怀,充分诠释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远大志向。

           实践是精神成长的沃土,磨难是精神升华的契机。把14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在这场世所罕见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最根本的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运筹帷幄和领航定向,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正是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和锐利思想武器,中国人民才能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高度一致,保持斗争到底的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凝聚起风雨无阻、高歌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战“疫”伟力最深沉的精神内核

           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底蕴。在抗疫精神的淬炼砥砺中,我们既能深切感受到内心情感的激励共鸣,又能更好领悟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源自于灿烂中华文明的历史孕育,熔铸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接续奋斗,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造,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坚实精神基石。

           爱国主义是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伟大抗疫精神最激昂的主旋律。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爱国主义转化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从逆行出征、救死扶伤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从严防死守、履职尽责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担当;从雪中送炭、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志愿服务、宅家抗疫的默默奉献中,人们看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中国人民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显示了中国精神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爱国主义情感让人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

           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伟大抗疫精神最鲜明的价值导向。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源泉,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依托。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患难与共、同风共雨的共同体意识,塑造了强调集体利益、注重个体责任的价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公共卫生事件,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有人推迟婚期一刻不停赶赴战场,有人来不及道别给孩子一个背影,有人不远千里“骑”回疫区,有人写下战书主动请缨,有人披风沥雨坚守岗位……无论处在什么样岗位、从事什么样职业,无数平凡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生动映照了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世卫组织专家感慨:“中国政府、全社会对抗击疫情的参与度,是一种难以想象的集体力量。”实践证明,“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当个人价值、集体利益、国家安危融为一体,集体主义精神就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战胜疫情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共同意志和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伟大抗疫精神最厚重的精神底色。任何精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是具体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反映。社会主义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是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面对凶猛疫情,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我们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举全国之力驰援湖北、驰援武汉,唱响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动人乐章;我们实行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安排1560多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彰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援助,“中国邮包”火速派发,“中国专家”陆续出发,“中国经验”倾囊相授,展现社会主义大公无私的道义高度。历经抗疫锤炼,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社会主义精神光芒四射,照亮疫魔肆虐的“至暗时刻”,昭示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

           伟大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集中的诠释表达,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弘扬大发展。这一精神的孕育而成,既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凝练弘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更是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高度契合。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旗帜鲜明,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不可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彰显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自觉自信更加昂扬向上,全体人民的思想行动才能更加团结统一,在严峻考验中迸发出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

           三、继往开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新时代铸就而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上刻划下新的精神坐标,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矗立起新的精神标杆。

           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20年前的庚子之年,一群明火执仗的西方强盗正在泱泱古国烧杀抢掠、践踏文明,而昏聩无能的清政府却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华民族精神上失魂落魄、萎靡不振,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威胁。历经沧桑巨变,在今天的庚子之年,14亿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抗疫战线,气象一新的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向心力,以昂扬姿态坚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事件产生意义。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坚如磐石的必胜信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豪迈气魄,必将成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永载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

          伟大抗疫精神高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斗争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始终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淬炼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条奔腾不息的精神大河,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洋。在伟大抗疫斗争中,我们党又一次焕发出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展示出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昭示了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何以永葆青春。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唤起全民族的精神觉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精神上真正站起来,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那么,伟大抗疫斗争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再次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人民的希望所在、幸福所在。只要全党全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9000多万党员就能拧成一股绳,14亿中国人民就能奏响同心曲,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伟大抗疫精神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砥砺前行的强大意志,极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决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问题。70多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人民属性、社会主义特性的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集中检视,抗疫人间奇迹的创造离不开中国发展奇迹的支撑。抗疫斗争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来自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积累,来自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人说,70年前的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立稳了脚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那么,抗疫斗争就是一场“立名之战”,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威能,使新时代中国真正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坚持走自己发展道路的执着之心、坚定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伟大抗疫精神,既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更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奋进号角,不仅彪炳史册,更加光照未来。经受疫情磨练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更加坚不可摧、战无不胜。我们坚信,只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14亿人民的团结奋斗,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铿锵步伐,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5日 02 版)


  •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


    时间:2020-10-14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六个专题收入习近平同志相关重要论述404段。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党有效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更好承担起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团结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摘编》的第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深刻阐发了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大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这是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诗经》上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天未下雨之前,就懂得衔取桑树根,缠绕巢穴,使巢更加坚固。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知危图安,尽职尽责、勇于担责,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他强调: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我国正处于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和集中显露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他强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

            二、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各种重大风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摘编》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习近平同志统揽全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判,提出了对策。

            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国家策划“颜色革命”,往往从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防范政治风险能力。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阐述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各种敌对势力以意识形态领域为突破口,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要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他特别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防范化解经济发展风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增强,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要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他强调: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防范化解科技安全风险。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他特别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看待社会稳定形势,准确把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组织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他强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要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

           防范化解生物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和面临的挑战、风险,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防范化解外部环境风险。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防范化解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甚至可能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有效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和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今年年初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同时,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此外,对于防范化解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军事安全等领域面临的风险,习近平同志也作了深刻的阐述。

           三、健全制度体系、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政治责任,不断提高驾驭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摘编》第四、五、六部分,习近平同志从健全制度体系、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政治责任等方面,对于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全党驾驭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作了深刻阐述。

           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安全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切实做好维护政治安全、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防控重大风险、加强法治保障、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等方面工作。要加大对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物质、技术、装备、人才、法律、机制等保障方面的能力建设,更好适应国家安全工作需要。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维护公共安全,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要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必须从制度、机制、政策、工作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完善和落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我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加强应急管理和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要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面对风险挑战,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增强斗争本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他强调,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遇到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工作困难、重大矛盾斗争,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拿出预案、推动工作,决不能回避、绕着道走,更不能胆怯、惧怕。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对我国安全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论述,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牢靠安全保障。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1日 05 版)


  • 延安时期我们党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时间:2020-1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延安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如何化大众这两个重大问题努力破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在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口的民族中空前的推广”的显著成效,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坚持用“活的马克思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用什么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呢?当然是用“活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也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称之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坚持用“活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其实质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国人民。坚持用“活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相反,毛泽东强调,“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60页),并号召“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2页)。他带头学习马列、宣传马列,全党掀起了学习热潮,组建了许多学习团体与学习小组、举办了许多学习讲座、出版了许多马列著作。这种学习、研究和宣传,“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坚持“和人民群众结合”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这自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结合”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他还说,“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36-837页)为此,1941 年8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农村中,应着重对于地主、富农、商人、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游民等各阶层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在城市中,应着重对于买办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贫民群众、游民群众及无产阶级的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1-362页)

      如何坚持“和人民群众结合”呢?当然首先要考虑满足人民的主体即农民的利益要求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毛泽东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67页)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在根据地开展的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运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战时农民的经济负担;开展的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些政策的直接效果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可以拥护、值得信赖的,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和人民群众结合”,要使群众认识到我们党的理论、政策、主张、口号的正确,这就必然要求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向他们解释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党强调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强调要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进行宣传和讲话。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2页)毛泽东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中,随处可见他用朴实通俗的话语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深刻道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被当时的中央总学委评价为“用通俗语言转化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习近平同志也评价说,“翻开《毛泽东选集》,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求是》2010年第10期)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被称为“哲学大众化之第一人”的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大众哲学》一书,是我国哲学大众化的开山之作。该书把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青年和干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启发引导了几十万青年去探求真理,找到了认识和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对《大众哲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将这本书推荐给党的干部,确定为抗日军政大学教材,并盛赞这本书胜过十万雄兵。

      坚持“和人民群众结合”,就要考虑广大工农兵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的实际,“切实地鼓励工农干部加紧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9页)还要考虑他们读全部马列选集“不现实”和读起来困难的情况,挑选其中的一些经典著作让他们读。中央指定读五本理论书: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今译名为《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坚持“和人民群众结合”,就要努力倡导贴近大众、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标语图画和讲演等宣传教育方式,还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大众群体分类施教。我们党在党内所开展的理论学习、整风运动都体现了这一点。针对受过中等教育的群体,结合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够坚定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要着眼于进行理论灌输,从而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如通过马克思主义进学校,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引导其正确区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封建主义各种思潮,从而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初等教育及以下者,就通过树立农业和工业上的模范典型,来很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十分重视通过树立典型来带动影响广大党员和群众,工业中的赵占魁、军队中的张思德、国际友人中的白求恩等,都是学习的典型。这种树典型的学习方法,以群众所最熟悉的和最钦佩的群众英雄及其业绩来教育群众,以群众英雄的活榜样号召大家前进,这就打破了教条主义的空谈,使教育产生出力量。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启示

      延安时期,我们党在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如何“化”大众方面积累的经验,对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意义。


      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始终密切联系群众,须臾不可脱离群众。坚持“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5—526页),坚持“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坚持“和人民群众完全结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8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才有前途。相反,如果脱离大众,如果对大众不熟、不懂,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要坚持让群众满意这一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持续深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毛泽东的一段话:“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2页)

                                        来源: 《红旗文稿》2020/19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志明


  •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时间:2020-10-13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既为我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重要历史机遇,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中国力量。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拥有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最可靠主心骨,拥有抵御风险挑战、不断化危为机的根本制度保障,拥有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拥有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强大精神支撑,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前进征途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曲折甚至危机变局。如何应对危机变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能力,最能彰显一个政党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祸福相依、穷变通久的传统智慧,指导我们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危机和变局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办。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只见危机和变局,不见新机和新局,难免陷入迷茫、悲观之中而无所作为。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就会发现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危机孕育着新机,变局预示着新局。


      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我们最大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1万美元。同时,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伟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我们应对危机变局、抗击风险挑战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能够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国际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认同,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我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世界大变局深入发展。我国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在科技创新应用和信息技术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将全面提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催生新的发展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大放异彩,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快速扩张,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经受住压力测试,同时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跑出加速度。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我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既为我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重要历史机遇,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中国力量。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开拓新局


      能否适应机遇和挑战的新发展新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身的信心和能力极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惧风雨、迎难而上,总能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我们拥有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最可靠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才能打赢这次抗疫斗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遭遇过很多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的政治定力、强大的组织力量、科学的应对策略、恰当的方式方法一一化解,并及时总结经验,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我们拥有抵御风险挑战、不断化危为机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具有一系列显著优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带领全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砥砺前行。


      我们拥有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并且仍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涌动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蕴藏着蓬勃旺盛的投资需求;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多点开花、多头并进,释放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动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我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坚实支撑,是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底气所在。


      我们拥有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使中华民族“千磨万击还坚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推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4亿勤劳智慧、勇于进取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能否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对决心意志、实力底气、能力智慧等的综合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这一重大判断具有科学依据和坚实支撑,激励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深刻把握国之大者,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根本在于深刻把握国之大者,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增强行动自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和正确前进方向,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凝聚起来,就一定能够形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磅礴力量。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六稳”“六保”与积极进取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越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越要激发出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优势,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突破瓶颈、打破束缚、战胜挑战、化解风险,才能理顺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牢牢抓住机遇,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面对危机和变局,必须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推进改革,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失时机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激发整体效应;加强对改革举措的评估问效,促进各项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落。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考验的是智慧也是勇气,是能力也是精神,需要我们矢志不渝、迎难而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危机和变局中进行伟大斗争,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已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来源: 人民日报 2020年10月12日



  • 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的思想武器


    时间:2020-10-13

         “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抗疫斗争作出了激动人心的总结。

      今天,人们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了日益科学清晰的认知,对8个多月抗疫历程采取的措施步骤也有了判断是非对错的客观实践标准。回首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回望气壮山河的生死搏斗,中国人民由衷地认识到,抗疫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正确判断 果断决策

      “这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而且是一次战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果敢。大考首先考的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决断能力和勇气担当。面对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了创造历史奇迹的优异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如水火无情,时值春节,人员大规模流动,不迅即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后果难以料想!

      面对突袭而至、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和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一个个部署有条不紊,一项项决策精准科学,一条条举措稳步推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下,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找准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

      2020年1月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的第11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人员往来密集。对这样一个有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实行“封城”,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风险压力可想而知。总书记严肃地说,“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尤里·库林采夫评价,正是中国这一果敢决断,“为本国、为国际社会赢得了时间,避免了病毒在最初几个月的失控蔓延”。

      船重万钧,掌舵一人。越是危难关头,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领导核心的作用。

      “我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来研究部署这个问题”。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21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策,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指挥着战“疫”进展。他说:“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注重防范化解各种风险,2018年1月他提出“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冷静沉着、及时有力应对疫情防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善于底线思维,以积极主动的方针政策做好应对和化解种种风险挑战的准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听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指令,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化解重大危机能力的充分信赖。

    生命至上 不惜代价

      5月2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动情讲述:湖北救治的8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有3000多人,其中一位87岁的老人,身边10来个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2020年7月21日,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院。据悉,今年65岁的崔先生是目前全球已开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术后,首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图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与崔先生及其家人等一起合影。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书记把人民立场具体化为最核心的抗疫理念。

      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1月20日,他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此后,鉴于疫情迅速蔓延形势,他明确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强调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决不能因费用问题耽误患者救治。“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充满大爱的话语,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化为举国同心和疫魔抗争到底的动力源泉。

      有一些历史细节,必定载入史册。1月下旬,对危重症病例的分析评估发现,ECMO(人工膜肺)可以为重症患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即要求:“不惜代价,要让患者用上最好的设备。”各方紧急行动,全国约1/4的“救命神器”ECMO迅速集中到了湖北。有医生晒出了这样的账单:ECMO开机就是5万元,用一天2万元,诊疗费用全部由国家买单。这生动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序列里,人民群众的生命永远是无价的,永远是至高的。正是这种生命至上的追求和执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斗争决胜之地,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重症患者治愈率超过89%。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一直牵挂着人民的生活。他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他要求各级干部当好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避免因疫情产生次生“灾害”。

      这场大战大考,让世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明价值坚守。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生动鲜明的诠释,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


    党旗高扬 砥柱中流

      “总书记,您到湖北考察时说,武汉人民喜欢吃活鱼,要多组织供应。不到一个星期,活鱼就送到了我们社区。”5月2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湖北的代表禹诚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深深鞠了一躬说,“来之前,大家委托我一定要说一声‘谢谢’!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危急时刻,关键在党。禹诚代表的话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感恩之心,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进一步升华。这些成就在抗疫斗争中得到充分展示。

      2020年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科3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抗击新冠肺炎突击队,投入到协和医院对口支持的发热定点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工作中去。图为医务人员宣誓成立突击队。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抗疫伊始,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1月27日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宝贵生命。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徽闪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旗飘扬。无数共产党员“不论生死、不计报酬”,高喊“我报名”、“让我来”、“跟我上”、“我先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才能打赢这次抗疫斗争。”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群防群控 人民战争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戴口罩,卷袖子,量体温,在社区居委会,他身体力行,号召全民战“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人民战争,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阻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动员群众投身抗疫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人民战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斗争的重要定位,也是对如何打赢抗疫阻击战提出的根本要求。

      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疫情防控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他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总书记深情鼓励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同志们、湖北各族干部群众和失去亲人的家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从2月考察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3月考察湖北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到4月考察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6月考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再到7月考察吉林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社区出现在总书记今年考察行程中的频率很高,联防联控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他的心!

      抗疫大战,惊心动魄,然而我们有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公安民警昼夜值守,有社区网格员随叫随到,有志愿者爱心接力……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守护着万家灯火,撑起每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图为2020年2月23日武汉市武昌区华锦社区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分装爱心蔬菜。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打赢抗疫阻击战,必须汇集和激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在此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我亲眼看到他们身上一种巨大的责任感,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社区、甚至全世界远离疾病侵害。”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动情地说。

      武汉、舒兰、北京、乌鲁木齐、大连……无论哪个城市发生疫情,中国人民始终万众一心、并肩携手,走出“至暗时刻”,走向新的春天。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样是一场人民战争,“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高度礼赞。


    制度优势 举国同心

      “方舱医院”,这一原本不为人知的名称,因疫情而迅速耳熟能详。从2月3日开始,中央指导组从全国调集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将武汉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改造为“方舱医院”。5日下午到晚上,3家方舱医院陆续交付使用。3家医院、4000个床位,用时不到2天!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力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战“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在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迅速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把武汉和湖北作为全国主战场,对其他省份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保障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说。抗疫斗争中,中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尊重科学 遵循规律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尊重科学规律给予高度评价。

      1月18日晚,一支汇聚了中国呼吸病学、流行病学、重症医学、微生物学、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学科6位院士的高级别专家组赶至武汉,84岁的钟南山任组长。专家组临危受命,开展实地考察,为中央提出决策参考。专家组调研的结论是:新冠病毒有人传人现象。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

      2020年4月11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质量检定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在党中央领导抗疫斗争中淋漓尽致展示了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他强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他要求,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自疫情发生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号召下,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蔚然成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有效落实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也要靠科技。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

    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中国经济季度增速“V”形反转!由负转正,反转的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指引。

      “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部署疫情防控。

      疫情发生初期,口罩告急、医用防护服告急、医疗设备告急!武汉“封城”后,900多万人居家隔离,每天需要消耗5400吨粮食、4000吨蔬菜、1200吨肉……要保证14亿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需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赴浙江等地考察调研,不断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他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他要求,疫情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事实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中国的增长机器再次像新冠疫情前那样轰鸣起来。”德国《明镜》周刊网站评论,“没有其他哪个大国能做到这一点”。

      统筹是一项举措,更是一种方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方法论在抗疫中的生动运用。


    激扬精神 彰显大义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信中写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战胜疫情,既需要雄厚物质基础,同样需要强大精神支撑。

      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精神的激励作用,特别注重弘扬中国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他强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他称赞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武汉人民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好好总结、好好发扬。”总书记指出,在此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

      国难面前,亿万中国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点燃激发,蔚为燎原之势。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中间,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铸就起伟大的抗疫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命运与共 共克时艰

      疫情袭来,环球同此凉热;战胜疫情,人心同此冷暖。3月14日晚18时许,意大利罗马的一个居民区,一栋住宅楼楼顶,一位意大利老人举起麦克风说:“虽然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中国邻居,但我想由衷感谢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随即,他播放起《义勇军进行曲》,并高喊“感谢中国”,周围居民纷纷鼓掌致意。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意大利蔓延,中国伸出援助之手。3月12日晚,中国援意专家组以及31吨医疗物资抵达罗马。3月13日,由浙江省筹措的26.4吨防疫物资运抵意大利北方城市都灵……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9月14日,已累计确诊2800多万例,累计死亡超过90万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十分重视并亲自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同多方密切沟通、深入交流。截至8月31日,同50余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60多次,出席或倡议主办多边“云峰会”等。他反复阐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提出四点倡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主张,彰显了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为国际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中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中国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表达的是自觉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心声!

    来源:《求是》2020/18 作者:同 心 2020-09-15 


  •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时间:2020-08-31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看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要看到,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使国内大循环活力更加强劲,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现在,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紧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着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评论员


  •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时间:2021-04-15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之前,我们已经安排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题目。这次,我们要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去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他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毛泽东同志先后4次集中研读《资本论》,多次主持专题研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后,邓小平同志评价说:“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现在,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第二,坚持新的发展理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同时,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我们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省考察。这是7月23日下午,习近平考察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十分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这是6月9日下午,习近平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了解宁夏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在,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这其中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以“红船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时间:2018-09-17

                                                      ——访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唐亚阳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作为湖南省委讲师团成员,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唐亚阳最近一直忙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日前,记者就弘扬“红船精神”对他进行了采访。他认为,“红船精神”与十九大主题高度一致,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的精神富矿——

     

          “红船精神”,从字面上看,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红的属性,二是船的功能。我们常说“中国红”,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热情、勇敢、生机勃勃的象征,但这里的“红”更多是指中国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崇高理想与政治本色。“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船是一种载体,是用来远航的,用来到达彼岸的,船和车不一样,它的前程更远大,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更大,更依靠水的承托、航向的准确,以及舵手的掌控。可以说,“红船精神”,红是灵魂,管方向;船是载体,管方法。

     

          “红船精神”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在性质和功能两方面都有着坚强保证,并产生强大的聚变效应。“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

     

          结合十九大精神,我认为“红船精神”和党的十九大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它回答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以及保持什么精神状态的问题。对于教育界来说,“红船精神”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的一座精神富矿,它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告诉你做什么,还告诉你怎么做。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青年。与即将承担的艰巨使命相比,唐亚阳认为,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红船精神”的滋养——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需要有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掐指一算,90后与00后大学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当打能干之年,任务艰巨。

        

         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方向感不强,红与黑,主流与个别,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意志不坚定,开拓性不够,进取心不强;有的视野不开阔,沉迷自我,不接地气等。青年人可塑性强,迫切需要“红船精神”的滋养。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国青年献身中国革命的起点,中共一大代表就是一群青年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96年过去,“红船精神”同样是滋养时代新人的精神之源。

     

          一是注入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中国人民的和谐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因此,红色初心不能弃,红色英雄不能忘,红色基因不能丢,红色信仰不能倒。二是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昂扬斗志,这一代青年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秉持和焕发“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勇担使命,才能在伟大事业的洗礼中涅槃新生。三是坚持人民中心、增强为民情怀,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汲取能量,只有服务人民,才能获得升华。

     

         湖南商学院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出一批时代新人,讲责任、讲奉献、讲担当蔚然成风:20年如一日照顾远征军遗孀的“最美湘女”肖霞,深入麻风病康复村陪伴患病老人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陶汝琴,在橘子洲头智救落水父女的“湖南好人”徐守宝等,以及“肖霞号”孝爱践行团队、免费家教“放学来吧”、轮椅女孩“爱的抱抱团”、智力障碍就业支持“憨儿乐”团队等。

     

         唐亚阳从事了30多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他说将“红船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契合,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一次飞跃——

     

          高校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将立德树人的实践,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温“红船精神”,让我的思考有了新延伸:一是可以将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路径,以及评价体系置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德才兼备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合理优化;二是可以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价值引领,确保入脑入心;三是尝试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协同创新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红色价值传播载体等。

     

          自2013年起,我们学校组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讲习所”及大学生理论社团“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学习社”,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宣讲500多场,深受群众欢迎,广大学生也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感叹:“课堂教十遍,书上读百遍,不如下乡讲一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接续前进,争做“红船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6日 05版)

     

     

114,1/1

联系电话(传真):0731-8868825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南海大道豪苑路18号205室 邮编:12399 电子邮件:cicac2011@126.com
©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湘教QS3-200505-000476

XML 地图